2025/05/14

數位轉型怎麼做?企業該如何實踐| 2025 完整指南

數位轉型怎麼做?企業該如何實踐| 2025 完整指南

數位轉型是什麼?為什麼現在非做不可?

數位轉型(Digital Transformation)不只是導入一套系統或部署幾個工具那麼簡單。它是一種全方位的轉變,從流程優化、資料應用,到商業模式創新與文化再造,都是轉型的一部分。

數位轉型的核心目標是:讓企業具備更高的靈活性、更即時的反應能力,以及更精準的決策架構。透過科技手段,例如雲端服務、自動化流程、AI 分析、行動應用與物聯網等技術,幫助企業縮短反應時間、減少錯誤、提高效率並創造新價值。

積極投入數位轉型的企業,平均獲利成長速度是未轉型企業的兩倍以上。這顯示數位轉型已不再是「加分項」,而是企業能否生存與成長的關鍵。

而數位轉型的成敗,往往不取決於技術,而是老闆的思維與意志力。

三步驟理解數位轉型的正確路徑

第一步:轉變思維,老闆先轉型

數位轉型不是 IT 部門的事,而是經營階層的決策。

常見會阻礙轉型的老闆語錄:「人力本來就要處理這些,不然請人幹嘛?」、「我們 20 年前都這樣做,現在好好的,為什麼要改?」、「系統做起來還是要人用啊,那不如繼續手做就好」

這些話其實都透露出:對於數位轉型投資的價值沒概念、過於依賴傳統經驗、沒有數據決策的文化。若這一關過不了,數位轉型就只能「看起來有在做」。


第二步:設定清晰目標與需求

要改流程、上新系統、還是做自動化?不能模糊。

你要先知道:

  • 此次數位轉型的最終目標是什麼(合規、市場、營收、流程)?
  • 預期可以省下哪些成本?提升哪些效率?
  • 誰是使用者?誰是推動者?誰要負責後續維運?

許多企業其實連自己需求都不清楚,導致系統發包後常常出現認知落差與規格不符。

建議找有經驗的資訊顧問或開發團隊協助進行「需求收斂」的訪談與評估,降低未來踩雷風險。


第三步:選對執行方式與合作夥伴

常見選項:

  • 尋找套裝軟體直接導入
  • 由內部 IT 開發或導入
  • 找客製化開發廠商合作

怎麼選?看資源、目標、彈性需求。

例如:

  • 有內部 IT,但人力吃緊 → 可部分委外
  • 完全沒技術團隊 → 外包規劃+開發+維運更合適
  • 想快速 PoC、MVP 驗證市場 → 混合模組+外包執行

不論怎麼做,務必確保:

  • 專案範疇明確(避免規格爆炸)
  • 合約保障雙方權責
  • 開發流程與交付驗收明確定義

企業導入數位轉型的時機判斷

很多企業問「什麼時候該開始做數位轉型?」其實重點不是時機,而是:

你有沒有意識到這是個「非做不可」的趨勢。

可以觀察的契機如下:

  • 人力不足、重工太多,影響營運品質
  • 同業已經導入新技術,效率超越你
  • 面臨產業政策、法規壓力(ESG、GDPR)
  • IPO 或募資需求,需要制度與數據佐證

這些都是很實際的數位轉型開始點,不需要等完美條件。

數位轉型該選用哪種方式?客製化還是套裝軟體?

數位轉型常遇到的問題就是選錯工具,結果做了一堆無效建置。

簡單比較:

項目套裝軟體客製化開發
適用情境標準流程、不須大量調整特殊流程、高度彈性需求
成本初期低、總費用取決於續約與模組費用初期較高、但長期彈性好、整體可控
維運由原廠統一更新,固定周期可委外、內部、自控彈性高
需求彈性低,受限於既有功能高,可依流程調整與擴充
整合性API 開放度不同,較受限可深度整合內部流程與資料系統

選擇時建議從需求、流程彈性、維運資源、預算預期幾個面向去評估,必要時可進行混合式解決方案。

不同規模企業的數位轉型策略

企業規模推進建議注意事項
創業/中小型企業可採 MVP 策略、小型系統試水溫資源有限,宜快速驗證市場與流程可行性
中型成長企業引進顧問協助,建立中長期 IT 架構須提前規劃擴充彈性與系統整合
大型企業或集團建立跨部門轉型,整合資源與人力官僚與內部溝通為挑戰,需高層支持

常見的數位轉型誤區

  1. 把數位轉型當成系統更新而已

很多企業以為裝了 ERP、導了 CRM,就叫數位轉型。其實真正的數位轉型,是商業邏輯的重構,而非工具升級。

  1. 忽略人力與文化適應成本

技術再先進,使用者不買單也無法落地。內部培訓、變革管理、流程重設,是數位轉型中最耗時卻最關鍵的一塊。

  1. 只重開發、不重營運與維護

數位轉型專案常出現「上線就放生」的情況。事實上,一套系統的價值體現在後續的使用率、維運效率與持續優化。

宗教也在數位轉型:白沙屯媽祖案例解析

你以為數位轉型只發生在企業?看看白沙屯媽祖怎麼做:

  • 開發專屬 APP,讓香燈腳可以追蹤位置、聊天室互動、直播觀看。
  • 設立「白沙屯電視台」,剪輯重播、串接信仰內容,打造媒體內容。
  • 成功打造 IP:粉紅超跑、媽祖個性、實體周邊,信仰品牌轉型具體落地。

這些並非來自廟方主動,而是信眾發起,再逐步擴大,變成制度化的數位轉型工程。

這和企業 PoC、MVP 的邏輯幾乎一致:先小型試驗、有成效後再擴大投入。

數位轉型不要等完美時機,先邁出第一步

現在就開始行動,不是等你準備好了才做,而是透過做來讓自己準備好。

不論你是製造業要做工廠自動化、零售業要做會員數據整合,還是宗教、文創、教育單位想打造線上參與體驗——數位轉型就是企業存續的工具,而不是選項。

數位轉型不是一個「一勞永逸」的案子,而是一段過程。與其焦慮要不要轉,不如先從一件最卡的事、最重複的流程、最無效率的部門開始改。這就是數位轉型的起點。